找到相关内容2880篇,用时3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生圆次第(1)

    的想法。然后我们也要视一切念头都是佛意,也就是法界。这样,便能消除我们对好坏、净垢的分别执着。简言之,通过专注地观想本尊,就可以净化妄念,并引导你产生佛慢。  当我们证人一切事物本来清净,不著好坏相后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0067763.html
  • 生圆次第(2)

    可以用这个法门观之。  当我们深入“睡梦瑜伽”的修行时,便会对所谓梦境的显化或转变有所了解。由于我们透过训练已能控制梦境,因此在梦中想做什么,想去哪里,自己便都能做主。若我们在梦中专注观想天道时,便能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0167764.html
  • 慈悲(海涛法师选辑)〔2〕

    ◎每天拜八十八佛求忏悔是必备的功课,在礼忏的同时,身礼佛,口念佛,意识专注在一句佛号上,真正达到身语意三业清净,以清净心忏悔,其功德不可思议! ◎吃一次肉,造一次杀业,给一次怨仇;吃十...

    海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1067896.html
  • 大威神力观世音菩萨

    父母,能改过从善者,若有任何灾难、苦恼,并以恭敬、专注、至诚的心,恳切地诵持圣号或大悲咒、普门品、白衣神咒等,而得蒙观世音菩萨的大威神力,脱离灾难、苦恼者何止千千万万。本书所例举的感应事迹,仅仅是...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』 这位失明多年的出家人,遵照住持的话,每天专注,一心一意地虔诚念诵,经过数月的时间,一天忽然双目重见天日,破除一切障碍。是我亲眼所见的事实。 (八) 心脏病危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1267899.html
  • 佛教常用器物(2)

    佛珠除了拿在手中起念诵记数的作用以外,还可以挂在颈部充当挂珠,或缠绕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,这些都是具有深刻含义的: 二手持珠当心上,静虑离念心专注, 本尊瑜伽心一境,皆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12867915.html
  • 僧团之父 大迦叶尊者

    andthoseofmiddlestatusintheOrder.」 「我所听到的任何法义,都是有益于导向正善的,应该专注听闻、抉择它、实践它、全心融入其间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21367948.html
  • 唯识三十论释(2)——守培法师

    。设曾见闻,不能明记,念亦不起,故念亦名别境。  云何为定?于所观境,令心专注,不散为性,智依为业。若于所观之境,或时依,或时不依,或全不依,皆非定境,由斯定名别境。云何为慧?于所观境,简择为性,断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468370.html
  • 周叔迦:唯识研究(1)

    是如此如此的,叫做“胜解”。三是“念”,对于过去的事理记忆不忘叫做“念”。四是“定”,令心对于环境一心专注叫做“定”。五是“慧”,对于善恶是非分别简择叫做“慧”。  善的十一种法:一是“信”,对于善事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568371.html
  • 唯一的道理(2)

    两难。  当一个人专注观照身体的不净(不净观)时,他的心识是无贪。当慈心满怀时,他的心识是无瞠恚,而在明白事理时,他的心识是无痴。  摄心是由于烦闷或思量过度。而广大的心是远离欲界物,但仍是属于心与色...专注。它不散乱,阻止胡思乱想并显出安乐。要心统一,就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静而又泰然宽舒的心境,这(后者)是叫舍即平静,对顺道之一切都不介怀。  这七觉支引发正觉,破除障碍,就如减轻病情来治病。就像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2768384.html
  • 魏晋玄学与魏晋时期的佛教

    ,心神平静就会不产生种种欲望和烦恼。心神的活动而有意念,于是就有种种烦恼。如何消除这些烦恼,当时小乘禅法认为要在养心神,而养心神在“守意”。所谓“守意”者,即专注一心,使意念不生,(安般守意经)说:“...

    汤一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3968396.html